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 文化建设

乡村振兴中的“粪斗士”

作者:阎晓明、杨鹏等 来源:党委办公室 2020-11-27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张克强研究员

  天津市某中学初一年级的教室里,一个女孩自信地介绍自己的父亲:“我爸爸是农业科学家,研究的是畜禽粪便处理,就是设法把没用的粪便变成有用的资源......”班主任和同学们既好奇又吃惊,“还有专门研究粪便的科学家?”

 

工作中的张克强

   这个女孩的父亲就是被大家誉为甘做农业环保领域“粪斗士”的张克强研究员。他是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副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农业环境大理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养殖业污染防治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30年来为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被党和国家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志存高远  献身农业

1968年,张克强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的农民家庭,1983年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省黄冈中学。从小常帮父母忙于稻田劳作的张克强,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发奋学习,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早在年少时期,胸襟中那颗为农业农村事业发展献身的理想种子便已播下。

张克强(三排左六)在湖北黄冈中学毕业合影

   高中毕业后,张克强按照既定志向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原土壤农化系微生物学专业。1990年,他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生态农业研究室、污染防治研究室工作,开始了农业环保事业的逐梦筑梦之路。

张克强(四排左二)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毕业留念

   上个世纪90年代,身边的一些科技人员纷纷选择出国、改行、“下海”,但一心向农的张克强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与理想,他坚信农业环保事业一定会受到重视并得到大力发展。抱着这种信念与希冀,1997年他师从天津大学朱文亭教授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充电”蓄能。2002年,他又师从季民教授继续深造,攻读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完善了专业的知识结构,积淀了创新的专业能力。

张克强(左三)获得天津大学博士学位

 

求真务实  勇于创新

长期以来,张克强坚持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刚参加工作时,他跟随陈秀为研究员从事污水的处理和利用研究,扎根原塘沽区塘宁育苗场,开展净化水产养殖废水小试和中试试验,在那些潮湿难耐的虾池、蟹池、鱼池旁边,无论寒冬酷暑,一待就是一年,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艰苦的实践,多年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取得的科技成果逐步推广到天津滨海、广东江门等地,1992、1998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

张克强在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

 

   2000年,张克强将研究方向拓展到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与回用上。为了攻克难题,他带领科研人员在远离市中心的大港区搭建了非常简陋的棚子,融合微生物技术、填料技术等,通过几代产品的更新研发,形成了基于“厌氧生物滤池+潜流式人工湿地+景观生物塘”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及装备,分别在天津市宁河区盆罐村、静海区南坝台村等地开展了示范应用。2009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2013年获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

在示范点进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探讨

 

   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时任环保所所长任天志研究员找到张克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做科研要做“大家”,需要对研究方向进一步优化和聚焦,,围绕养殖污染防治,从单纯末端处理利用拓展到养殖全产业链,提高研究宽度和深度,更好地服务产业。张克强牢记领导的嘱托和期望,克服人员调整和舍弃相关优势领域等困难,乘着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东风,把压力变成动力,在原来资源再生研究室基础上,牵头组建了“养殖业污染防治创新团队”,并成功入选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序列。

张克强深入养殖场调研环保需求

   针对养殖场粪污治理难题,张克强将科研视野向前延伸、向大扩展,提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农田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为了研究如何从源头减少养殖废弃物的产生,他甘当“粪斗士”,不辞辛苦地跟着“牛屁股”、“猪屁股”,克服粪污的恶臭,研究奶牛和生猪粪污的排放规律,改进养殖场清粪过程,详细梳理养殖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研发了密闭猪舍智能化粪污清运技术和装备;以奶牛场固液分离前置技术、牛粪制备卧床垫料技术、奶厅废水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技术等为突破口,研发了因地制宜的奶牛牧场粪污减量和循环利用技术和模式。

现场检验牛粪制备卧床垫料技术应用效果

    经过多年努力,张克强带领团队主持了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养殖废水资源化与安全回灌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华北集约化农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集约化养殖粪污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装备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引智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课题10余项,创新研发了粪便高值转化、养殖废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10项,集成了种养结合就地利用等5种粪污治理技术模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7项,制定地方标准1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培养优秀博士后2名,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等9项。

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讨会

三个面向  科技赋能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是张克强的诺言,更是他的行动。为了能够求解决实际问题,他迈开双腿,遍访农村,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凝练科研方向,求真务实进行研究。他带领团队成员不分寒冬酷暑,顶着朝阳和月色奔赴在各养殖场进行攻关研究,仅天津市周边的行程就高达10余万公里。为天津市1000余家养殖场制定“一场一策”粪污治理技术方案,培训5万余人,获得主管部门和养殖企业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认可。《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技术示范与推广》成果获2019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

疫情期间坚持深入养殖场开展技术指导

在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示范点进行技术交流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他带领团队坚持边调查,边研究,边实践,将探索出来的“天津模式”推广到洱海流域、丹江口库区,有效推动了畜禽养殖的绿色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获得当地领导和百姓好评,受到中国科学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2017年7月15日《中国科学报》专题报道

履职尽责  忘我拼搏

张克强时刻履行党员责任与义务,认真履职,奋勇拼搏。2017年,组织任命他为环保所副所长,面对诸多复杂难解的问题,他以拼命三郎的干劲、科学谋划、履职尽责。在他带领下,用两年多的时间基本破解了基建验收等历史遗留难题,为研究所甩开包袱向前发展、建设“两个一流”贡献了力量。他带领大理实验站从部级站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站,答辩的前一天,他因肾结石手术还在住院,接到答辩通知,他二话不说就赶赴现场答辩。他坚持面向国际前沿,积极推进环保所与国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建立中瑞、中芬农业环境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为科研人员拓展国际视野搭建平台。

国家农业环境大理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同许多优秀科学家一样,张克强既是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位具有良好师风师德的导师。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和中国农科院农科英才,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农科院、天津市农业系统和环保所优秀共产党员,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等荣誉称号。在他的带动和鼓励下,团队的青年人才辈出,养殖业污染防治创新团队也成为一支乐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先进集体,先后被评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创新团队、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天津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先进典型单位,获得中国农科院先进集体和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成果奖等荣誉称号,团队从默默无闻逐渐成长为全国知名的科技创新力量。

加强人才培养

乐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养殖业污染防治创新团队

 

   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

   这,就是乡村振兴中的“粪斗士”张克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