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所记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张壬午
作者:朱晓昱 王迪 杨殿林 来源:综合办公室 2024-05-22
编者按:
四十五载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四十五载筚路蓝缕,风华正茂。
2024年,是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建所45周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几代环保所人艰苦奋斗、苦干实干,为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值此建所45周年之际,我们与多位环保所老专家进行了访谈,回顾环保所各个历史时期艰苦创业、爬坡过坎、蓄势聚能的发展历程,陆续推出“环保所记忆”系列访谈录。“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让我们继承和弘扬老前辈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手共创研究所美好明天。
环保所记忆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张壬午
张壬午,1942年生于天津,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59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就读,1976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环境毒理系进修,1984—1986年赴美国宾州大学农学院学习并开展合作研究。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情报所先后任助研、主编;南开大学任讲师;曾任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生态农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曾兼任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环境与发展”全球培训网中国核心教授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及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可持续农业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 on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中国委员会(SCOPE CAST CHINA)委员,生态工程组成员;中国有机食品开发中心专家;国际生态工程学会(IEES)、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及国际热带水产养殖科学家网络(NTAS)成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沼气学会理事,天津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环境与发展》《生态农业研究》等期刊编委。先后从事生态毒理学、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及生态农业理论、技术体系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以下为访谈实录,略有删减)
上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集约化农业高投入的弊端逐渐开始显现,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全球关注。1962年,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发表,书中论述了化学农药对人类及子孙后代的危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毁林开荒、毁草种粮、围湖造田、重农轻牧(林、副、渔),以及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广大农村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引起学者、政府决策者的广泛关注,为顺应国际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潮流,我国政府提倡并推动了生态农业示范村(县)建设。
为应对国家生态农业建设的需求,我所于1985年成立了生态农业研究室,主要从事国家和农业部有关生态农业规划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湿地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环保所是农业部指导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主要技术支撑单位之一。截至2002年,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著作5部,副主编1部,译著1部,参编著作30余部。参加有关本领域国际会议10余次,报告20余次。
我当时结合在美国学习和考察的收获,开展了国内外生态农业比较研究,并与国内同行一道,针对上个世纪80年代2.6亿小农户生产的实际,注意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对其极有限的土地、水、土壤等进行科学配置,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这些生态农业模式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和多样的原则,可以在生产高产、优质和高效农业发展的同时,保护农业水土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1986年开始,承担了原国家经委及农业部下达的“生态农业试点创建”课题,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六合村、湖北省严家湾村的六个村进行生态农业试点村建设研究。在此基础上,1986年至1988年又与西南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同完成了“我国部分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综合发展研究”,提出了我国部分地区生态农业发展设计方案、主要模式及生态农业模式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我国生态农业与国外替代农业比较研究,1988年获天津科委最佳科技情报信息三等奖。不同生态类型农业试点的研究,1989年获农业部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0年5月,我与齐树亭通过国内外生态农业的考察、调研并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编著的《生态农业的设计与技术》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生态农业的模式设计方法、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配套技术。提出了有利于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及生产能力的耕作及施肥方式,替代农业中常用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替代农业中的品种选育原则,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布局,水产养殖工程及水域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交互作用的研究与实践,生物能源的开发及农业节能技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从宏观上调控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广充分发挥各类生物的生物学作用,有利于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技术措施。
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绪论,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及特点,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以及国外替代农业的主要形式及技术措施,第二章生态农业设计与技术配套的基本原理及其原则;第三章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系统设计;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结构设计;第五章种植业的空间与时间结构设计;第六章相互促进物种共生系统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第七章生态优化的植保技术;第八章沼气及其发酵残余物利用技术;第九章生物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第十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建设。
1991年以后,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化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持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区域生态农业规划方法研究”、“生态农业综合评价研究”,天津市科委下达的“天津市生态农业规划方法”、“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等研究和示范。天津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的研究,1992年获天津科技进步软科学三等奖。1992年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生态农业技术规范》项目,该技术规范作为《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技术规范(试行)》(农业部环能发94(3)号文件),为农业部、国家科委、财政部、水利部、林业部等七部委的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依据。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199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生态农业建设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199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县级生态农业建设方法研究,1994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软科学二等奖。
1994年到1997年,参与实施了全国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项目,主持承担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综合技术研究项目”,主要负责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及天津市等17个县的技术指导,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农业县建设项目验收与评价方法研究。在推广生态农业建设技术中,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共同组织了全国生态农业培训班二次、省级生态农业培训班十余次,指导及参与制定了30余个生态农业县规划。出版了《生态农业技术导论》《县级生态农业建设方法》《山区开发与生态经济》等专著。此外,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1990-1991)、《农业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利用的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1996-1998)。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为生态农业的技术方法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区域农业生态工程领域,1992-1994年期间,完成了农业部环保能源司的“乡镇企业发达农村生态农业工程试点与技术开发研究”。1991-1993年还承担了国家科委八五攻关项目“丘陵库区生态工程试验示范植被优化设计与实施”。在农业生态工程的理论与设计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为拜泉县生态农业主要参与者之一,指导黑龙江省拜泉县生态农业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1996年黑龙江省拜泉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在国际生态工程大会上获国际生态工程奖。
1996年黑龙江省拜泉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获国际生态工程奖
1994年张壬午(右一)研究员指导黑龙江省拜泉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时,与原拜泉县委书记高树森的合影;
原齐齐哈尔市副市长、拜泉县委书记王树清对张壬午研究员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为了使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国际接轨,参加了国家科委下达的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主持的“持续农业与农业发展(SARD)”研究。并作为《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副主编,该著作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我认为未来农业应该是生态信任农业,以信任为纽带,对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端,生态农业既要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又要满足消费者对餐桌安全的紧迫需求,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互惠关系。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生态农业模式才更有前途。通过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参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与生产之间不和谐问题,解决农业生产者所需求的稳定的市场和较高的经济效益问题,同时满足消费者食品安全的需要。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施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今后,更希望所里的年轻人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不墨守成规,抓住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机遇,用生态循环农业促乡村振兴。要多到生产实践中去,更要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生态学联网研究,推动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稳定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韧性。要与其他农业从业者、科研机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解决行业面临的挑战,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农业服务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希望我所在新时代征程上,勇于探索,不断求新,多出成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新贡献!
采访人:朱晓昱 王迪 杨殿林
采访时间:2023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