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介绍

作者: 来源: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 2023-03-23

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现有在职人员14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外聘人员7人,博、硕研究生30余人,拥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神农青年英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农业部杰出人才、中国农科院农科英才领军人才、中国农科院青年英才等。


团队成员


团队定位及主要研究方向

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面向产地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农田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安全利用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

1)农田重金属污染关键过程与生态毒理;

2)重金属污染阻控关键技术与绿色靶向产品研发;

3)区域受污染耕地修复和安全利用模式研究与应用。


主要业绩

“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2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协同创新项目1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60余项,经费9000余万元。横向创收项目40余项,合同金额3000余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185篇,其中SCI论文88篇,EI论文18篇,CSCD论文79篇,获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2022年,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SCI论文31篇(IF>8.0论文19篇),授权专利3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实现专利转让3项。



代表性成果

水稻Cd转运通道分子识别与高效生理阻控技术研发及应用


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支持下,取得如下成果:

1)明确了Cd进入水稻和小麦籽粒的关键部位、关键生育期和关键元素,创建了重金属Cd污染农田划分水稻和小麦禁产区、限产区、宜产区的技术标准,填补了行业的空白。

2)揭示了Cd在水稻和小麦体内主要通过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进行转运的分子机理,明确了Cd胁迫对水稻细胞产生氧化损伤和破坏水稻细胞膜选择透性的主要生理和分子机制。

3)首次创建了以根系和茎叶两段阻控为核心的“VFR”稻麦安全生产技术模式,研发高效叶面阻控剂20余种,稻麦籽粒中Cd含量最大可降低50%,在湖南、广西等地推广100多万亩,专利转让百万元以上,经专家组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典型农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高效阻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取得如下成果:

1解析了我国地质高背景区、矿区和污灌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特征、来源和生态风险,明确了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迁移转运规律和环境主控因子,确立了基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土壤类别划分标准。

2)研制了高效、环境友好型重金属钝化修复材料20余种,揭示了功能基团与重金属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全面揭示了农田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适用性和长效稳定性特征,系统阐明了钝化修复对土壤生态环境效应影响机制。

3)以钝化修复技术为核心,构建了综合集成技术体系5套,实现了分区、分类、分级治理,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降低26.4%-56.3%,农作物可食部重金属含量最大可降低55.2%,基本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入选中国农科院百项重点推广成果和农业农村部2017年、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在天津、湖南等省市开展大面积修复示范,辐射推广100多万亩。获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4项。


11.png


科技支撑服务

参与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4-2020)》《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专项建议》等10余份材料编制。在湖南、广西、福建、云南等10余省份开展受污染耕地修复和安全利用工作,为安徽、湖南、贵州近20余地编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总经费2亿多元。支持三区三州脱贫攻坚行动(兰坪),技术培训4000余人次。参与 三秋抢收抢种和夺夏粮丰收行动专家服务团。

TOP